纯粹理念与利益争逐交织的科学是如何炼成的?-ag凯发真人

  纯粹理念与利益争逐交织的科学是如何炼成的?-ag凯发真人

纯粹理念与利益争逐交织的科学是如何炼成的?

2021/08/06
导读
最近中美两国竞争引来冷战再起的说法,科学利益的取向,自是日益炽烈。

●                ●                


撰文|江才健


当下人们谈起科学,总有一种规制严整的印象,其实体制化的科学,年代并不算长久,在近代科学三百多年的历史当中,恐怕最多只一百多年。到了18世纪下半叶,如果看看公认为近代化学奠基者拉瓦锡当时的实验室,其实无异一个厨房灶台模样。


拉瓦锡也算不上是个全职科学家,他还得靠其他的营生来支应研究,在罗兰夫人口中所说「自由!自由!多少人假汝之名而行恶」的法国大革命后暴乱时期,拉瓦锡被送上断头台,不是因为他的科学研究,而是他的营生侵害到另一政团利益所致。


一点不错,其实科学发展的历史从来没有脱离利益的纠葛,科学被描绘成一种超凡出尘的面貌,其来有自。我们现在习焉如常的,以政府公共财政支持的体制化科学,可说始自上世纪二战结束之后的美国,最近因为美国政府着力于科技竞争的投资,这段历史又再受到了关注。


vannevar bush(1890年3月11日- 1974年6月28日)


二战期间担任美国科学研究发展局长的电机工程专家布什(vannevar bush),得到美国总统罗斯福授权,撰写了一份报告《科学——无尽的疆界》,这份在战后发表的著名报告,开启了世界各国政府支持科学研究的先河,迄今逾七十年。报告中强调的是科学研究的纯粹性,主张政府应该支持科学着重研究科学基本问题,不为满足社会需求。


虽然的提议后来得到社会与政治的支持,在美国成立了近代最早政府支持科学研究的「国家科学基金会」,但是过程也非水到渠成。因为当时另有一位石油巨擘后裔的参议员季哥罗 (h.m.kilgore),认为科学研究应该以解决社会需要为主要目标,想法的最后胜出有许多道理,政治妥协的成功策略也是重要因素。


其实科学家的希望得到政府更多支持,自有道理,他们也常宣称,许多追求知识好奇的纯粹研究,其实可以带来实际的应用效果,但是这种说法听在一般人耳中,却难免有些奇怪。因此布什不用纯粹之名,改说支持的是基础研究,有了基础在先,进一步地产生应用效果,就显得顺理成章,另外他也倡议研究资讯的公开交流,以得研究成果快速交流之利,这种看似美好的科学研究无私共享倡议,背后其实与二战期间军事研究讲求机密,造成美国海空军相互倾轧的经验有关。


二战以后,各国大力支持科学,固有追求知识好奇心的纯粹动机,但是各国以纳税所得支持科学,也不脱有利可图的用心。前些时美国参院通过的「美国创新与竞争法案」,最早名称的《无尽的疆界法案》看似出于布什报告的理想,但实际显然更遵循着季哥罗的想法,着眼的是社会实际所需,法案列出诸如人工智能、生物科技、先进材料等十大关键科技,目的就是强化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竞争优势与领导地位。


推动这项法案的美国政界人士,特别提出的一个成功例子,就是冷战期间美国成立的「国防先进研究计划局」(darpa)。这个研究计划单位专门支持一些构想超前,也可能带来重大实质利益的研究项目。最近他们最喜欢宣扬的,就是2013年darpa用2500万美元参与投资的一家生技制药公司莫德纳,现在已经是生产出上亿新冠疫苗的成功企业,所谓带来社会实际所需的利益着眼,不言可喻。


多年来,对于大量投资科研计划是否就能带来更好成果,一直有着争论。如果以物理科学的历史来看,二战之前近代物理最辉煌成就的量子力学,却是出于一个没有政府大力支持科学的时代,当时只有少数最顶尖的物理学家,能得到十分有限的支持经费,多还是来自于民间基金会。


一位俄国物理学家写了一本专书《量子世代》,其中一个故事很能真实反映当时的景况。在量子力学发展中有很重要贡献的德国物理学家波恩(max born),一次写信给他熟识的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希望爱因斯坦能运用他的影响力,帮助一位波恩认为很优秀的俄国物理学家,得到经费支持。


爱因斯坦回信给波恩说,「如果我有一次闪失,推荐了一个二流的物理学家,我就会丧失所有的影响力,也就再也无法帮助任何人了。」「我很痛苦地意识到自己像是一个马贩子,夸赞我的牲口,说它们的牙口与脚力多么得好。」


当然,那种资源稀缺、经费有限的景况,二战后在举世一致开始大力支持科学研究的政策,便一去不复返了。半个多世纪以来,支持经费增加水涨船高,投身研究的人数暴量巨增,产出的结果也成篇累牍,但距离爱因斯坦的标准,显然是日益遥远了。


上世纪科学研究受到政府大力支持,造成的科学体制化,配合的历史背景是冷战国家军经力量的需要,科学研究与国家安全相关带来的利益纠葛,美国前总统艾森豪早有「军工学研复合体」的警示。


上世纪90年代,我认识的美国众议院科学委员会主席布朗曾说,「今天面对的挑战,不是增加研究经费,而是改善社会。」 「我们能不能创造教育和经济机会?能不能提供学术讨论空间?能不能在一个公平、人道的社会中,给予人们发挥潜力的自由?如果上述条件都能做到,科学研究才会大放光芒。」


大历史学家黄仁宇说得很好,「在比较开放的国家,科技的好处基本回馈到经济,两者的进步一旦变成强制性的地步,可能离人性越来越远。」最近中美两国竞争引来冷战再起的说法,科学利益的取向,自是日益炽烈。


科学与技术发展的着眼,从来都有追求即时效益的本质,近世受到满足无所节制人性需求政经历史大势的推波,一个交织着纯粹理念和利益争逐的科学,就如此的炼成了。


注:本文原载于《经典》2021年8月,作者系科学文化工作者,赛先生获授权转发。


制版编辑 | morgan


参与讨论
0 条评论
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
赛先生

  

《赛先生》微信公众号创刊于2014年7月,创始人为饶毅、鲁白、谢宇三位学者,成为国内首个由知名科学家创办并担任主编的科学传播新媒体平台,共同致力于让科学文化在中国本土扎根。
订阅newsletter

我们会定期将电子期刊发送到您的邮箱

go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