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了我的国”还是“卡脖子”?,韩启德有关“科学与文明”的十二问-ag凯发真人

  “厉害了我的国”还是“卡脖子”?,韩启德有关“科学与文明”的十二问-ag凯发真人

“厉害了我的国”还是“卡脖子”?,韩启德有关“科学与文明”的十二问

2019/11/15
导读
中国科技当前在世界处于什么水平?

图片来自cas.cn

 

整理 | 宋宇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对国力的决定性作用愈发突出,其发展有赖于政策与资金投入的同时,更离不开本国科学文化作为滋养的土壤。


近日,为搭建连接科学与人文的桥梁,探讨现代科学的本质,阐释现代文明的内涵,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和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联合主办了“科学·文明”系列讲座,并于10月22日晚迎来了第一位讲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创系主任韩启德。

 

当晚,面对挤满了北大第二体育馆地下报告厅两个会场的观众,韩启德老师并没有拘泥于具体某项议题,而是在一个半小时的时间中,向自己与未来的讲者,提出了下面这十二个关乎“科学与文明”及其在中国发展的最本质问题,并分享了自己的答案与思考,发人深省。

 

下面就由“知识分子”向大家分享本次讲座的部分实录,也欢迎大家在评论区中写出自己对于这十二问的答案与思考。

 

1. 科学是什么?

 

韩启德:长久以来,人们从不同视角出发对科学一词有着不同的定义,包括“知识体系”、“产生知识的范式(探求自然规律的活动)”、“社会建制”与“历史范畴(以古希腊理性为基础,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为开端,重点在其经历了什么,而非是什么)”等等。我将其较为“中庸”地定义为“继承古希腊理性传统,经16-17世纪欧洲科学革命而形成的逻辑推理、数学描述和试验检验相结合的思想系统和知识生产过程以及社会建制。” 同时,今天的我们应当注意,科学只是人类知识和智慧系统中的一种,不能拿科学来排斥其他知识系统和生产方式。

 

2. 科学发展的内部动力当今还在发挥多大作用?

 

韩启德:科学的发展曾一度主要源自其内部动力,即好奇心、求知欲和科学本身发展惯性,包括近年来的许多诺贝尔奖研究,然而今天我们也要承认源于社会需求、国家利益和政策驱动的外部动力也在对科学发展起着愈发重要的推动作用。

 

3. 科学是中性的吗?

 

韩启德:许多人都坚信,科学不受价值约束,与价值无关。不受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不需要价值判断、科学成果是中性的,仅在应用中有善恶。

 

然而,我们似乎忘了,只有认同了自然法,才有可能去研究,这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观;而拿动物做实验,就更是确定了人的价值高于动物。

 

4. 当前科学是否正处在突破期?

 

韩启德:我们过去所产生的研究范式在近期是否会发生根本的变化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一定程度上,科学研究或许正从确定性走向不确定性、从还原论到复杂系统、从演绎到黑箱,因为我们越发认识到,在某些情况下,实验与实证是不可能的。

 

同时,我们也应关注“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stem)”的深度融合所产生的“大科学”趋势。

 

5. 什么是文明?

 

韩启德:文明发展是多元的、不均衡的、分历史阶段的。胡适先生曾总结“文明是一个民族应付他的环境的总成绩。”总得来说,文明是人类文化的积极成果,标志着社会的进步和开化状态,表现为良好的生活方式与风尚。

 

6. 追随科学是否一定追随西方文明?

 

韩启德:我们需要承认,科学源于西方文明,是其文明主要特征。以西方文明为特点的现代化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各国、各地区文明无不留下西方文明的印记。

 

7. 科学是否只有通过技术才能影响文明?

 

韩启德:的确,科学通过技术促进生产力发展,对文明产生重大影响。不过,科学同样对世界观、价值观以及思维方式的根本性影响。科学有超出功用的智慧、超出技艺的价值。它使教育从单纯的人文变为了通识。

 

8. 人类社会能否控制科学发展方向?

 

韩启德:有的人认为,科学就如潘多拉魔盒,一旦打开便不受控制,比如最近许多人感到忧虑的人工智能问题;还有人担忧,科学的发展会否失控从而导致人类文明倒退,乃至加快人类消亡?对于这些问题,我也没有一个答案,但它们的关键在于,“科学能否解决自身的问题?”

 

9. 中国古代究竟有无科学?

 

韩启德:此前关于四大发明的争议曾引起很大轰动,但关于中国古代有无科学的争论其实由来已久,我们不应把一个学术问题上升到道德层面,这一事件暴露的其实是学生而非教师的道德问题。

 

中国许多老一辈学者,如任鸿隽、冯友兰和竺可桢都曾发表文章探讨古代中国没能产生科学/自然科学的原因。在我看来,中国古代不曾有过我们此前所定义的“科学”也是一个毋容置疑的事实。

 

10. 为什么古代中国未能产生科学?

 

韩启德:归纳总结各大家思想,我想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1)天人感应的世界观中没有一个独立的自然界,因此不会主动去追问和探索自然。

2)传统的思维方式不利于产生精确和严密逻辑的方法论(我国追求规律与整体)

3)非世袭的文官制度和科举制度不利于吸引人才从事科学

 

然而,在今天的中国,我们应当对科学发展保持乐观,因为我们的知识分子有着世界独有的家国情怀,能够为国家和社会的需求而无私奉献,这样的外部动力十分重要。

 

11. 中国科技当前在世界处于什么水平?

   

韩启德:我也时常在“厉害了我的国”和“卡脖子、卡脑袋”间困扰。一种观点认为,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有后发优势。这我无法认同,因为科学与技术不同,不存在后发优势,落后就必须要打好基础。还有一些人,经常疾呼,我们的科学相当于美国30或50年前的水平,这也是没有依据、站不住脚的,人类产生的科研成果很大程度上获得了共享。最后,有人说中国科学的软实力比较欠缺,这点我是认同的,我们当前最大的落后就是在制度与法律层面。说回中国科技在世界的水平这一问题,我认为我们的确迫切需要作出全面的战略分析。

 

12. 当前推动中国科学发展最关键的环节?

 

韩启德:一种观点认为我们应当增强经费投入。我是完全赞成的,当前我国科技经费总投入在2万亿元,总量位列全球第二,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效率是决定性条件,认真调研钱有没有流向最重要的地方。

 

调整国家政策也是一个环节。十八大已明确提出科技创新必须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但我们应该如何落实?现实的情况是,各个部门发的文件可能互相打架,责任亦时常未捋清。

 

最后,建设科学文化也是至关重要的。我们需要强基固本,培育适于科学创新的土壤,但我们又能否找到一个抓手来做这件事情?现实的情况是,这件没有抓手的事情被交给了没有抓手的单位-中国科协。


参与讨论
0 条评论
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