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子年度盘点 | 2019年留下了哪些科学印痕?-ag凯发真人

  知识分子年度盘点 | 2019年留下了哪些科学印痕?-ag凯发真人

知识分子年度盘点 | 2019年留下了哪些科学印痕?

2019/12/30
导读
2019年,让我们分别以“阴云” 、 “争议”、 “惊喜” 以及 “期待” 四个关键词,开启这一年的回顾之旅吧。


    撰文  | 叶水送

责编 | 陈晓雪


      


12月底,位于美国密歇根州的生物医学研究所范安德尔学院(van andel institute)因未如实披露该研究所两名华人研究者同中国的关系,被罚款550万美元,这意味着持续一年多的美国在基础科研领域对华人学者的审查丝毫没有缓和的趋势。


经过2018年和2019年的全方位调查后,2020年美国科研管理部门将可能会采取更为具体的措施来进行惩罚。如同阴云一般,该事件一直笼罩着2019年的华人科研圈。


2019年,中国科学界关于大科学装置的辩论不绝于耳,一篇网红文章将三年前的大型对撞机之争重新拉回公众视线,有关建与不建对撞机的讨论在2019年岁末硝烟再起。同样具有争议的是,ieee 拒绝华为员工审稿、中国学者赴美签证被拒、阿尔茨海默症新药 gv971 的上市等。


这一年,中国基础科学仍在高速发展,在诸多领域实现了率先突破,如首张黑洞照片背后的中国科学家贡献、夏河丹尼索瓦人化石等,它们给予我们惊喜,也在国际舞台展现了中国影响力。


除了惊喜,2020年中国科学界还有哪些大事件让我们期待?接下来,让我们分别以“阴云” 、 “争议”、 “惊喜” 以及 “期待” 四个关键词,开启这一年的回顾之旅吧。

三朵“阴云”笼罩全年
1


基因编辑婴儿事件余波未了


基因编辑婴儿事件自2018年年底曝光后,其留下来的余波在2019年仍未消弭。2019年1月底,广东省“基因编辑婴儿事件”调查组公布初步调查结果,此后该事件“朋友圈”的核心人物以及论文手稿均被曝光,国内有关基因编辑的伦理规范也陆续出台。3月,国家卫生健康委起草发布《生物医学新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对基因编辑等新技术的临床应用采取更严厉的监管,7月底,《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组建方案》获得通过,相关部门将组建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强化伦理监管,完善制度规范。根据新华网报道,12月30日,“基因编辑婴儿”案12月30日在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宣判,贺建奎、张仁礼、覃金洲等3名被告人因共同非法实施以生殖为目的的人类胚胎基因编辑和生殖医疗活动,构成非法行医罪,分别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其中贺建奎被判有期徒刑3年,罚金300万元。


美国白宫科学技术办公室最新的声明,称将采取新措施严格规范国际合作

2


美国对华人学者加大审查

这一年美国加大了对华人学者的审查,不少往来于中美之间的学者接受调查,在压力之下,许多人被开除或辞职,也有学者甚至被移送至司法机关。从md安德森癌症研究中心5名华人学者被开除到埃默里大学突袭华人学者实验室,再到堪萨斯大学知名华人学者陶丰被捕,根据美国媒体披露,这可能只是该项运动的冰山一角。在美国科研管理机构看来,很多华人学者利用了美国开放的科研环境,破坏了科研诚信。受此影响,不少去美国交流学习的学者或学生签证受到负面影响,审查不仅更加严格,而且拒签率较往年更高。

3


中国学术界深陷诚信危机


继2017年大规模撤稿事件令中国的科研诚信形象受到严重损害后,2019年的中国学术诚信问题依然严重。从今年年初的翟天临事件到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李兆申涉嫌剽窃学术论文等学术不端问题,再到年底国外学者elisabeth bik质疑中国学者涉嫌大规模论文不端行为,已引起国际媒体和权威学术期刊的密集报道,这些事件足以让中国科学界警醒。
五项争议事件

gv971药物22年的闯关之旅。图源叶水送
1


 gv971药物争议声中上市 


2019年12月29日,抗阿尔茨海默综合症药物gv971在争议声中上市,每盒定价895元。11月10日,gv971获国家食药监总局有条件批准,距离其申请上市不到一年时间。这种从海藻中提取出来的寡糖类分子甘露寡糖二酸(商品名:九期一),被认为能改善轻度或中度的阿尔茨海默综合症患者。但是gv971的作用机理不明,临床试验数据存在缺陷,使其备受争议。gv971是否有效,能否让阿尔茨海默综合症患者获益,仍需更为坚实的临床试验和数据才能解释。

2


ieee拒绝华为审稿


2019年5月29日,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限制华为员工及华为资助的个人参与审稿,引起国内学术界强烈不满。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等10余个学会第一时间发表声明,称 “科学研究无政治化,让学术交流回归正常轨道”。数天后,ieee 解除对编辑和同行评审活动的限制,称 “华为及其子公司的员工可以参加ieee出版过程的同行评审和编辑工作,无论他们的雇主是谁”。为了消除负面影响,改善同中国科研团体的关系,10月中旬 ieee 计算机协会表示,该协会旗下的《计算机》computer杂志将于2020年在中国落地。


3


大型对撞机建还是不建


2019年年底,有关中国是否要建大型对撞机之争再掀波澜。支持建大型对撞机与反对建大型对撞机都有各自的阵营,在对撞机尚未开建之前,支持者和反对者就已经开始了 “大对撞”。支持者认为大型对撞机有重大的科学意义,对基础科学水平有巨大的促进,反对者则认为建设大型对撞机科学目标不明晰,超级质子对撞机的技术难度大、时间长、资金投入大。这场争论恐怕会延续到20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普通公众成为受益者,理性的争辩是绝佳的科学知识普及的机会。

4


细胞治疗如何进行监管


2019年3月,国家卫健委发布《体细胞治疗临床研究和转化应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规定细胞治疗“经备案后,可以在开展临床研究的医疗机构进入转化应用”。一时间国际媒体纷纷指责中国的细胞治疗监管过于松弛,不用临床试验就可以进行转化应用。一时间有关细胞治疗监管何去何从,令行业从业者迷惑。随着新的《药品管理法》12月1日正式实施后,有关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等新型疗法的监管之路已经明晰,未来它们将会以药物的形式来进行监管。

5


中国药品改革在倒退?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的药品改革,大量的进口新药进入中国,中国创新药公司也在快速推进新药研发,罗沙司他在中国率先获批,以及三期临床试验结果的公布,引起了国际关注。但也有专家表示,中国药品改革不彻底,甚至比前两年还有些倒退, “进两步,退三步”。在遗传办以及伦理审查上,仍存在较大的滞后性。如何让监管与创新协同,创新如何有效驱动监管政策的更新,或许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一个重要的议题。

六个备受瞩目的科学故事
1

嫦娥四号探测器月背着陆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在月球背面软着陆,成为人类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的探测器,嫦娥四号探测器还传输回来首张月背图片,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有数个国家对月球表面发送探测器,不过均以失败告终,今年4月,以色列首个登月航天器在距离月球表面约149米处失联,9月份,印度 “月船2号” 着陆器在月球表面2.1公里处失去信号。

2


黑洞照片背后的中国身影


4月10日,来自全球7个不同地区的、事件视界望远镜(eht)国际合作项目的天体物理学家同时宣布,他们率先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张黑洞照片。该照片由一个国际团队历时两年多时间完成,eht项目的347名成员凭借此项工作获得了2019年科学突破奖物理学奖,每个人将会领取近一万美元的奖金。来自上海天文台的数名科学家也参与了此次黑洞图片绘制工作。

3


甘肃省夏河的丹尼索瓦人


5月2日,《自然》杂志刊登了由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兰州大学和德国马普进化人类学研究所学者领衔的团队发表的一项成果。他们发现夏河县的古人类下颌骨是距今已有16万年的丹尼索瓦人化石,这是目前首次在西伯利亚的丹尼索瓦洞以外发现的丹尼索瓦人化石,夏河丹尼索瓦人的出现将会为我们揭示出更多的古人类迁徙之谜。

4


罗沙司他的上市与诺奖之路


7月25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杂志nejm同期在线发表了两篇论文,公布了罗沙司他在中国的两项iii期临床试验结果。2018年12月,用于治疗慢性肾脏病患者贫血的药物——罗沙司他在中国率先获得批准上市。10月7日,2019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授予发现细胞如何感知氧气的三位学者,罗沙司他的作用机理正是基于此分子通路。


5

绘制652个城市的大气污染



8月22日,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阚海东团队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介绍了大气污染的相关成果,该团队历时3年时间与来自6大洲、24个国家和地区的空气污染研究专家,绘制出了全球652个城市的大气颗粒物污染与每日死亡率的关系,实现了首次在全球范围内系统评估颗粒物空气污染对居民死亡的影响。


6


非洲猪瘟病毒结构的解析


2019年,中国的非洲猪瘟疫情异常严重,导致生猪大量死亡,感染该病毒的猪其致死率为100%,因此对非洲猪瘟病毒结构及其特征的研究显得非常重要。10月29日,来自中科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上海科技大学等研究机构的学者共同解析了非洲猪瘟病毒结构,相关研究发表在 science 杂志上,一时间成为网络热搜事件。

2020年,我们期待什么?

2019年即将成为历史,21世纪的第三个10年也将打开。未来一年,有哪些值得期待的事件?


2020年,中国在航空航天领域的一项重要事件是公布火星探测任务。火星探测器 “火星一号” 将于2020年年中发射,至于其登陆火星,则要到2021年。2020年中国大型对撞机的筹建以及争论是否越来越明晰?值得关注。另外,有关中国脑计划是否会在2020年上线?仍不清楚,虽然国内神经科学家仍在推动国家层面的脑科学计划,但声音比前两年小很多。

新的一年,还有哪些亮点?企业创新和基础科学的融合会进一步加深,将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以腾讯、阿里为代表的高科技企业看重创新的源头,腾讯创立了科学探索奖,以资助青年科学家,阿里与浙江大学等机构成立之江实验室,探索科学前沿。


值得警惕的是,目前国内对诺奖得主的盲目崇拜丝毫不减,由此催生一个高端人才中介行业,在中国疯狂掘金。学术界的 “垃圾会议” 越来越多,它们不仅挤占科学家的时间,还浪费了科研经费,成为不良商家敛财的工具。

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将致力在国际舞台上建立自己的影响力,相关工作已经铺展开来,如建立学术评价体系,主办大型国际学术会议,着力建设世界一流期刊,争夺学术话语权。随着资金的不断投入,国内的基础设施以及科研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越来越多的国际人才前来中国交流,甚至扎根中国,不过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是:我们是否已经准备好了营造一个更为多元的学术环境?



参与讨论
0 条评论
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