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坑” 专业真的存在吗,一旦 “入坑” 怎么办?-ag凯发真人

  “天坑” 专业真的存在吗,一旦 “入坑” 怎么办?-ag凯发真人

“天坑” 专业真的存在吗,一旦 “入坑” 怎么办?

2022/07/22
导读
“ ‘天坑’并不是真的存在,你任何时候都可以改变自己”
    7.22
知识分子the intellectual

对于“天坑”专业,我们应该如何看待?


  编者按

在高校,“四大天坑”(生物、化学、环境、材料)的说法广为流传。大家对 “天坑” 的刻板印象是,入 “坑” 者人数众多,竞争大就业难。此外,还有越来越多的专业被打上 “天坑” 标签,人们在社交平台的吐槽比比皆是。

对于 “天坑” 专业,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些 “坑” 真正存在吗?如果真的存在,我们应该如何避坑?不报这个专业,还是另有他法?围绕这些问题,7月14日晚,《知识分子》组织了高考志愿填报系列直播第四期,邀请到古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邓涛,物理化学家、西湖大学理学院教授王鸿飞和生物物理学家、香港城市大学物理系长聘副教授储祥蔷,做了深入交流。本期直播主持人为《知识分子》主笔陈晓雪。以下为文字实录。

 往期直播回顾 


整理 | 陈晓雪 王雨丹 

 ●                  ●                   



小众专业的非典型 “坑”:

如果这也算 “坑”

主持人:请三位老师介绍一下你们所在的专业吧。

邓涛:我所在的专业叫古生物学专业,生物大家很熟悉,古生物大家不是那么熟悉。比如我们单位的名字: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这个名字特别长,可能是科学院研究所里名字最长的之一。但是我们换一个说法,我们研究的是北京猿人和恐龙等脊椎动物,大家就非常熟悉了。

王鸿飞:我做的方向是物理化学和化学物理,实际上化学、物理、生物、材料什么都研究,我的具体工作是用激光去研究表面界面或者凝聚相里面的分子结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的性质,比如说气溶胶这些颗粒物、生物膜、化妆品的界面等。物理化学是化学坑里边比较不那么“坑”的一个方向,可能因为门槛稍微高一点,所以做的人相对较少。

储祥蔷:我本科学的核物理,现在在做生物物理相关的研究,这是一个交叉学科,门槛其实挺高的。可能很多人说生物物理不 “坑”,很多文章都是发在naturescience上的。但做生物物理的其实是两拨人,一拨是生物学家,比如结构生物学家,物理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工具,他们会很容易发一堆顶刊论文。另一拨是物理学家,主要研究生物体系中的物理现象,属于自娱自乐型。而我就是后者。我是用中子散射来做生物相关的研究,比较小众冷门,门槛也比较高。

主持人:三位老师的专业各自有什么 “坑” 点吗?

储祥蔷:我觉得自己的专业并不 “坑”,只是物理要难一些,所以(入门的)门槛比较高。大家很关心就业的问题,其实只要不做本行(科研),其他工作都会大有可为。基本上我的同学和学生们都能找到工作,算不上 “坑”。物理是基础,学好了物理,转行做其他任何东西都很容易。

王鸿飞:我觉得对任何一个学科而言,只要学的东西是应用的,一般就容易掉到 “坑” 里去。如果你学的东西是比较基础的,是不会掉坑里的,因为你可以找各种各样的事情来做。但如果你学了物理之后,非要去从事基本的物理研究——实际上全世界并不需要这么多人去研究这个东西——这就容易掉坑里。实际上,像我自己,我的学生,包括我见过的这些人,都没有找不到工作的情况。

主持人:所以您的观点是,学基础学科的人只要不去搞科研,其他什么工作都挺好找的。

王鸿飞:搞科研也要看你做得怎么样,如果你的方向做的人特别多,当然压力就很大,所以我从来都是跟学生讲,不要去做大家都做的事情。

邓涛:我来这个直播之前,还真没有关心过什么叫 “天坑” 专业,因为我们考大学还是三四十年前,那时候完全没有这个概念。说 “天坑” 专业是 “生化环材”,是因为学这些的人太多了,找工作的时候竞争压力大。所以,如果以这个为标准的话,我们古生物专业完全不是“坑”,刚好相反,学这个专业的人太少了。我们单位要找人来做工作的时候,不光是在国内,在全球范围内要找好的研究员都太少了。

当然,可能有人觉得做古生物的要到野外去发掘化石,这是很辛苦的,所以会认为这是一个 “坑” 点。但其实我们所里从年轻人到中年人,甚至是已经退休的老同志,大家都非常热衷于去野外。野外的确很艰苦,但远方很浪漫。如果你不喜欢去户外和远方,那待在古生物实验室里工作也很有意思。

主持人:储老师刚才讲到自己用物理学的方法去研究生物,不如生物学家那般论文高产。那您会不会焦虑,考核上会不会遇到一些挑战?

储祥蔷:可能我已经过了那个阶段了。我原来在美国的时候就拿到tenure(终身教职)了,那时候并没有像国内这样每年考核,只要你做的工作在国际同行里面是领先的,就可以拿到tenure。我虽然文章不多,但能保证我的工作在国际上是领先的就够了。

因为门槛足够高,我和同行们发文章都是非常不急的,也没有抢发论文一类的事情发生,大家都是几年之前的数据慢慢来发。我最近刚发的一篇论文就是十年前的数据才发出来的。


学好基本学科

专业无所谓 “坑”

主持人:王鸿飞老师刚才说,如果不是非要做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就不会觉得就业很难,但我们考大学、选专业的时候,很多人还是会考虑本专业的就业前景。像邓涛老师所在的古生物专业,学的人少,也有可能是因为考虑到古生物专业的就业面比较窄。

邓涛:学古生物有两个主要的对口出路,一个是做科研,一个是做科普。学古生物的人少,学古生物的人要转去做科普,能做得很好的人也很少;做科研竞争也很激烈,要到我们研究所来也有很高的门槛。

很多人说自己不想去做科普,觉得去博物馆当解说员太低级了,其实很多博物馆都非常希望有受过专业训练、学过古生物的人去工作,但博物馆招到的很多人专业并不对口。所以,古生物学专业的需求其实是很大的。而且,古生物学不光是做基础研究,也是有实际用处的,比如石油、煤炭都是以前的生物演变的,要找到这些化石能源在地层中的位置,需要用化石去判断每一个地层的时代。所以石油工业和其他矿产的探测,都需要古生物学家去做基础工作,但这也面临到刚才说的另外一个 “坑” 点:出野外。但总的来说,古生物学的应用领域其实非常广泛:科研、科普、生产、实践等。

主持人:化学专业有哪些优势?

王鸿飞:化学是非常大的一个学科,它包括的领域也非常多。比如,每个国家的化学学会可能都是最大的科学协会,在美国,其他所有的学会加起来都没有化学学会的人多,说明实际上化学的工作是很多的。

化学专业有一些是基本学科,有一些是应用学科。我个人觉得,如果从基础出发去学基本的化学,是每个人都要学的,不管做考古还是做别的。但将来是否直接从事跟化学有直接关系的工作,那是另外一回事。

物理也是类似的。在美国,人们都说物理是 the best second major(最好的第二专业),不管你去做别的什么东西,你只要说我是懂物理的,都会加分。像学化学、理论化学的,他们中很多人现在都在做ai,如果实在找不到工作还可以去华尔街。这是基础学科的好处。

从应用的角度来讲,很多时候家长或学生想的是学了一个东西,将来就要去做这个东西,但这个社会是一直在变化的,有些工作可能现在大家急要人,但过了几年学的人多了,又找不着工作了,这怎么办?其实变通的机会很多,就看你自己基本的东西学明白没。从这个角度讲,我并不觉得生化环材是 “天坑”,关键看你是怎么学的。

有的研究生,尤其是国内的研究生,他们老觉得论文发得多就是好的。但现在已经变了,20年以前论文发得多,确实找工作比较有优势。现在,我觉得论文发得越多,找工作可能越难,因为你那个领域里面发论文多的人也越来越多,最后你把自己给卷进去了。

我以前在教学生的时候,都告诉他们要学会一些真正的、能够长远地给你带来好处的知识和技能。如果你没有学会什么可以变通的技能,那找工作确实是比较困难的。

主持人:储老师,物理专业有什么优势呢?

储祥蔷:刚才鸿飞老师也说了,物理其实是非常受欢迎的一个专业。我们物理系本科招生的时候,都是跟大家说 “你本科学了物理,以后什么方向都可以做”。因为物理是一个很基础的东西,而本科阶段对于思维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我的物理专业的同学和学生做什么的都有:有去华尔街做金融的,有做it的,有进制药公司的,自己开公司的也有。就是说,物理专业想转行做其他工作都非常容易。

之前也有学生问我说,我以后想做生物物理,那本科是学生物专业还是物理专业?我还是鼓励他学物理,因为如果能在本科阶段打下物理基础,以后再学任何知识都很容易。我是做生物物理的,我的生物知识都是后来读研究生以及之后才学到的,本科纯物理专业的我再去补生物知识,并不觉得很吃力。

而且,物理对于思维的严密训练,我觉得是一辈子受益的。比如我们是做散射的,我们习惯从一个倒空间去看这个世界,学物理的人看世界的整个深度都是不一样的。


“入坑” 研究,因为喜欢

主持人:三位老师能否介绍一下你们的求学经历?你们为何选择了现在的专业?

邓涛:我很喜欢大自然,喜欢野外考察这样的工作。报考大学时,看到北大古生物专业的招生简章有一张图,学生在进行海洋生物学习,我觉得这个挺有意思,应该是可以在外面到处跑,所以我选了这个专业。

王鸿飞:我其实是随时准备去做别的事情——如果我觉得现在做的事情做的不好,或者没意思。很不幸的是,我现在做的事情还可以,所以没有去做别的事情。

很多人并不是生来就一定要做某个事情,当然你后来越做越好,就不愿意随便放弃去做另外一个事情。留在原来方向的人,也不需要证明留下来一定就是对的,而离开这个方向的人,也不需要证明说离开就是对的。这就是你在当时的一个选择,反正选择之后还要一直走下去。

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不要担心找不到工作,现在这个社会是饿不死的,只是有时候你没有找到想要找的东西,可能心里面会有点难过,但你怎么知道这不是一个新的机会?只要自己是在发展的,不断地去寻找,总会找到一个合适你的事情做。

我经常跟学生讲,你要是心里特别踏实,实际上是不好的。心里有点不踏实才是最好的状态。比如说你要去游泳,你不停地扑腾,是不会淹死的,但不扑腾了,脚踏实地了,你就会被淹死。不要觉得一定要抓住某个东西才是最好的,其实有时候抓不住,也许还是你的机会,人生就是这样子的。

主持人:有观众将鸿飞老师的这番观点总结成了几个字:拥抱不确定性。

王鸿飞:对,人生一定要拥抱不确定性。每个人的机会很多的,只要学会了最基本的知识,掌握了一些最基本的技能,总会找到很好的事情。但是你总要有一个入手点,所以你一开始的专业可能就是一个入手点,或者是一个出发点,但这并不是你的终点。

主持人:储老师,您在入 “坑” 时想过未来会从事科研吗?

储祥蔷:我本质上应该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我进北大的时候,当时有很多社团,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加入各种社团,比如想爬山就去山鹰社,想看星星去天文学会。其中有个社团叫就业与发展协会,特别火,很多人大一就加入了。当时我就特别不能理解,都进北大了,你还担心找不到工作吗?后来去了mit(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发现也有一个类似的社团,也是从大一就开始就特别火的,我也特别不理解。

我从来没有想得那么远,比如说将来找不到工作怎么办。我是入了“坑”还没爬出来的人,一路上走过来也挺好的,就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最近有一个挺火的新闻,北大核物理女博士去做城管。算下来她还是我师妹。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情况,也有自己的选择和想法。各人在不同状态下都是根据自己所处的情况来做各种选择的,很多女生就倾向于追求安稳的生活,我也不好说那就一定要怎样做。我可能算比较特别的那种人,安稳的生活并不是我所追求的目标,我只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主持人:储老师刚才说自己不会想那么远,不会杞人忧天。我理解就是享受当下能够抓得住的,享受这个过程,可能就会水到渠成了。邓老师在学古生物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自己未来会做研究工作呢?

邓涛:如果说 “天坑” 专业是竞争比较激烈、不好找工作的专业,我们这个专业刚好相反,学生比较少,不管是做科研、科普,还是生产实践,都需要我们这个专业,所以说不存在找不到工作的问题。

当然,我觉得搞研究更有意思,而且搞研究的自主性比较强,做研究很多工作都是自己安排,我想去哪里,都是根据自己的工作需要或者时间安排,这个工作符合我的想法的,我就做了。


不小心 “入坑”,如何 “填坑”?
主持人:如果入了一个所谓的 “天坑” 专业,怎么能够让这个 “坑” 不会成为个人发展的障碍,甚至帮助个人寻找到新的机会?

王鸿飞:以前国内好多高校是不允许换专业的,现在允许换了。现在提倡通识教育,也就是进了大学一开始学比较基本的课程,到了二年级、三年级再去选专业。当然还有一些大学没这么做,我们不能够超越时代,也不能够随便去改变现有的体制,但我们每一个人是灵活的,自己在学习知识的时候,不要把自己学得那么死,对吧?

这个时代是在变的。研究生招生,以前我们只能考试,现在有很多面试,或者不考试招生的方法。有的人认为这不公平,但也给了那些成绩不是特别好的学生更多的机会。你真的不知道导师在挑学生的时候,看中的是你的什么潜力,不见得是你的成绩最好,你就有研究的潜力。

我们要明白,不管什么时候开始选专业,到大学毕业的时候,你总得选一个专业,但你选了专业并不见得说一定就做那个东西。另外,很多人文和社科看起来没那么有用的学科,在本科的时候,其实也很值得去钻研和学习的。

我原来有一个美国学生,本科学的俄罗斯语言文学,研究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后来他对地球科学感兴趣,就去学地球科学。在学地球科学的过程中,他又发现里面很多基本的问题是物理化学问题,又跑来学物理化学。他现在在干什么?他一个美国人,跑到德国一个大学做物理系的正教授。

我们国家将来也一定会有越来越多这样的例子。大家不要担心吃不饱饭,多花一点时间找到你自己真正能够做得好的事情,这个是最重要的。

邓涛:王老师讲得很清楚了。刚才说到变化,以前大家没有选择的权利,现在选择权在学生自己的手上。不管学什么专业,我觉得没有什么差别,重点在于要学好。

不管是高中阶段,还是本科阶段,都是打基础的阶段。读研究生,还是去新的工作岗位,都有很多东西要学,实际上我们是在一个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大家如果有了很好的学习的能力,任何时候都可以改变。

一个专业,不管是自己选择的,还是父母选择的,都不必太焦虑,只要好好学习,一定有很好的前景。找工作做自己擅长的,心里喜欢做的事儿也可以做一个业余爱好。像我们有一个很专业的国际会议,很多爱好者会来参与,开会讨论,大家也都非常欢迎。

储祥蔷:如果 “天坑” 专业定义为不太好找工作,或者找不到高薪工作的专业,核物理专业的确可能是天坑——对口的工作很少的,可能去核电站或者做科研。

我刚才也说了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我就觉得,为什么非要把好工作定义为稳定、高薪呢?最重要的还是你喜欢做这个工作,也有能力从事这个工作。

像王老师刚才说的,很多家长在帮我们选专业,但上一代的家长很多是没有上过大学的。还有很多上过大学的,拼命地鸡娃,为了上个名校。但是上了名校是为了什么?为了找个好工作,比如找一个稳定的工作,进体制。然后呢?结婚生娃?生了娃继续鸡娃上名校,找好工作。周而复始。这样的人生是不是跟放羊娃的故事异曲同工?

我觉得我们这代人,还有未来的学生,在温饱没有问题的前提下,应该更多考虑的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做你感兴趣,又让你觉得有意义的事情,而不是就找一个稳定的工作,朝九晚五,然后这样过一生。

我们现在觉得好的热门专业,可能过了几年之后就并不是这个情况了,各种可能都是有的。所以,还是要遵从自己的本性,不能受外界的影响太多。


性别的差异没那么大

不要给自己设限

主持人:有网友提问,女生选专业,有哪些不合适的?有什么限制吗?

储祥蔷:我真的没有考虑过这些,即使有人说核物理实验有辐射,可能影响生小孩,可实际上我们现在实验室对于核辐射的防护做得非常好了。

我觉得很多时候是女生自己在给自己设限,觉得将来要早点找一个稳定的工作,不能影响结婚生娃,就不想在科研方面进一步发展了。对我个人来说,因为身在物理专业,一直以来身边的同学和同事大部分都是男性。但是我在工作中从来没有觉得自己跟男生有什么区别,就是照常工作,也不需要受到照顾和优待什么的。我也招过女学生,但是因为物理专业大部分都是男生嘛,所以招到的女学生相对少一些,我也没有特意去多招或者少招女生。

王鸿飞:在我的研究组,绝大多数时候女生和男生的人数是差不多的,我从来不觉得我们整天做激光,去做这些复杂的东西,女生会不如男生,其实男生里笨的很多,女生里聪明的也很多。

我觉得不同专业、不同的个人,实际上男生和男生的差别很大,女生和女生的差别也很大。从能力来讲,个人的差别比性别的差别更大。

另外,其实如果有人要来念博士,我都告诉他,你能不念就不要念,本来绝大多数人不需要念博士就可以过好日子,你为什么一定要念博士?我说你真要念博士,你要想清楚,你要花好几年的时间专门去做一件事情,还要做得比一般人要好一点。

从这个角度来讲,大部分人还是应该去追求一个比较合乎自己实际情况的职业或者生活,并不需要一定要有那么高的标准。只要你做的是有用的事情,能够养活自己,能够让周围的人happy,我觉得就是很好的。

所以,我觉得大学的教育,很大程度上你要先学会怎么样去过一个比较好的人生,然后再去选专业和职业,如果你对人生怎么样happy,怎么样才是一个有意义、快乐的人生都不太理解的话,可能就会被周围的环境等具体的事情,弄得自己不知道该怎么办。但是你想明白了的话,实际上都能找到让自己满意的事情做的。这是上大学最重要的东西。

邓涛:我们研究所的研究生,有的时候甚至是女生更多,因为学考古的女生是比较多的。我们去青藏高原考察,经常有人不适应,高原反应特别厉害,要被送到海拔低的地方,但都是男生被送回去,至少在我的团队里从来没有女生被送回来过。她们在高原上都很适应,没有什么问题。他们都说是男生太好动了,耗氧量太大,在高原上反而不行。

另外,说这个专业对女生不太友好,比如女生在野外不那么容易适应,这是以前的情况;现在随着社会进步,都非常地方便,比如我们去野外可以带一车的水,不存在野外洗澡不方便的问题。

所以,无论是自然条件,还是现在的物质条件,对学古生物的女生来讲,都没有什么困难。

主持人:最后请三位老师总结一下自己关于 “天坑” 专业的观点吧。

储祥蔷:我觉得 “天坑” 专业本身就是一个人为的定义,随着时间的演化,它会不断的变化。你的选择还是掌握在你自己的手里,不要受周围的环境和他人的比较来影响你的决定。坚持走自己的路,总是能够走出来的。

邓涛:我给考生的建议是,“天坑” 并不是真的存在,你任何时候都可以改变自己。随着社会的进步,大家可以遵从自己内心的选择,不必过多考虑未来,认为这一辈子在高考选专业的时候都安排好了,其实不是的。你随时都可以改变,不必为这个事情过于焦虑。

王鸿飞:上大学能够学很多东西,你真正要学会的,就是不要跳到别人给你挖的坑里面去,另外不要给自己挖坑,因为社会总是在变化的,你要顺应它的变化。每个人都是在生活里学会怎么样适应和应付这些变化。如果你要是跟这个变化反着来,就会遇到很多麻烦。每个人要想清楚什么是自己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


制版编辑 | 姜丝鸭


参与讨论
0 条评论
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