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知识分子》三位总编辑的新年愿望
2022年来啦,《知识分子》三位总编辑如何看待过去的一年,对于新的一年有何期待,又有什么想对读者朋友说的呢?
夏志宏
《知识分子》总编辑、数学家
2021是非常特殊和令人焦虑的一年,在希望与失望的交错状态中缓慢度过。疫情仍在蔓延,年初疫苗带来的曙光被夏天的德尔塔和年末的奥密克戎一点点遮去。
疫情所带来的全球性危机特别彰显了科学与理性的重要。在危机时刻,科学与理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与挑战。偏激与谎言在新媒体大大小小的泡泡里像病毒一样蔓延。但这些都是暂时的。历史一次次证明,机遇总是伴随着危机。随着疫情的结束,极大的机遇即将到来。新的一年里,也许疫情不会完全消失,但有迹象表明2022年会有转机。疫情后全球科学将迎来一个迅猛的发展时期,我们能否抓住这个机遇,要看全民的集体智慧,而知识分子在其中的作用将至关紧要。
我坚信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素质——坚持理性而非偏激、尊重科学而非权威——将再次使他们成为时代的担当。新的一年里我期望科研环境将得到进一步改善,提高对年轻科学家的尊重,以吸引全球最优秀的人才。我期望少一些对科学的行政干扰,包括各种评估、评奖、评审,使学者们静心学问。我期望能建设独立有效的诚信机制,使浮夸造假之风得以遏制。
科学的发展依赖于教育、文化和民众的科学认知。6岁的《知识分子》将秉承科学、文明、智慧的理念迎来新的一年。感谢读者一如既往的支持。《知识分子》承诺继续以客观、公正、独立的方式给读者带来科学进展、科学思想和科学辩论,也希望读者能继续支持、协助我们的平台,广泛传播科学,使文明、智慧、理性成为大众文化的更重要的组成部分。
周忠和
《知识分子》总编辑、古生物学家
2022,《知识分子》三位总编辑的新年愿望-ag凯发真人
2022年,新修订的《科技进步法》即将正式实施,令人期盼。科普法的修订也将被提上议事日程,期待国民科学素质的建设能够稳步前行。然而,我们还有太多的期待:消灭新冠病毒希望渺茫,期待来自中国的核酸疫苗和特效药,帮助我们科学地与病毒共存,也期待疫情的管控中融入更多科学的元素;对基础研究的重视及稳定支持,不能一直停留在文件与口头上。
2022我们也有太多的问题,期待满意的回答:科技评价制度改革如何真正实现?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重组何时完成?虽然科学文化的建设非一日之功,论文撤稿的风波能否稍稍平息?学术道德何时真正成为科学研究的一道红线?对待科学,我们更期待少一分功利,多一分纯粹;少一篇论文,多一项原创;少一句口号,多一个实招。
新的一年,希望《知识分子》的读者朋友们与我们一样,始终对社会以及这个充满变数的世界保持乐观。2022年的路依然不会平坦,新冠疫情的阴霾不会瞬间消失,但生活还要继续,我相信科学与技术的进步、国民科学素质的提升一定会带给我们更多的希望。
毛淑德
《知识分子》总编辑、天文学家
2021年,时光飞逝,现实交织着疫情阴影下的种种光景,充斥着两年前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的各类魔幻现实。似乎已经习惯了时张时弛的防疫措施,大部分时间都拘在校园一隅,竟未意识到时光匆匆。
现在回想起来,最为难忘的大概是年初的青海之行。踏上冷湖赛拾什腾山4200米的高峰,一眼望去,这块祖国西部的疆域辽阔无垠,仿若通往宇宙的尽头,未来追逐宇宙晨光的许多望远镜将在这里落地生根,真正搭建起一个遥望宇宙的窗口。
2021年也不是没有收获,和学生一起发现了几个迄今质量最小的太阳系外冷行星,在探索宇宙方面迈出了一小步,也是今年最为开心的收获。2021之尾以韦伯望远镜的升空而结束,对我来说应该说是悲喜交集:喜的是人类又多了一个观天利器,悲的是我国与世界天文强国在红外波段的观测能力差距越来越大,情何以堪!
即将到来的2022年,虽然大概率还是难以摘下口罩,但并不妨碍我们继续仰望星空。即使科学之路漫漫,还是希望中国科学界能对年轻科学家多一些宽容和鼓励的声音,少一些条条框框;多一些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科学发现,少一些在国际期刊上的“撤稿”!
也希望《知识分子》的读者朋友们能够通过《知识分子》这样一个传播科学理念、科学思想的平台,获取更多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信息,未来可以更为理性、科学、独立地的看待问题,愿意也能够去传播对于这个世界的关注与善意,哪怕最终践行者不过凡几,也不枉知识分子这一场热闹!